环亚平台手机版下载概況
《自然資源部東北亞古生物演化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是2012年5月經國土資源部批準建設的,由沈陽師範大學/遼甯古生物博物館承擔。兩年來,實驗室在科研、實驗室建設、人才培養、科學普及、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績;實驗室建設工作總體呈上升勢頭。
1.實驗室名稱:
中文:自然資源部東北亞古生物演化重點實驗室
2.研究領域和方向:
古生物學(包括基礎及應用古生物學)、地質學
基礎古生物學領域主要包括:古植物學與孢粉學、古脊椎動物學、古無脊椎動物學及古人類學等;
應用古生物學領域主要包括:化石能源(石油、煤等)形成的地質古生物背景、古生物化石保護及地質古生物博物館等;
研究區以東北亞(包括中、俄、蒙、朝、韓、日等)為主,重點為我國東北地區。
3.依托單位簡要情況
依托單位--沈陽師範大學是遼甯省屬綜合性大學,始建于1951年,涵蓋哲、法、經、教、文、理、工、管理、藝術學等九大門類。學校建築面積約76萬平方米;設有26個學院, 9個校屬研究機構;本科生約2.5萬人,研究生近3000人,留學生450人/年。學校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聘請了多名兩院院士和學術造詣精深的國内外專家學者擔任學校的名譽教授、特聘教授或兼職教授;現有教師1710人,含教授255人、副教授585人。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8個,碩士授權點128個;國家級重點研究基地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省部級重點研究基地及重點實驗室25個;有包括S-4800掃描電子顯微鏡等先進儀器設備及180餘萬冊圖書等。學校以教育學、中國文化與文學、及古生物學等學科最具優勢。已與美、英、俄、德、日、韓等國外30多所高校及科研機構合作。建校60年來,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為我國教育事業做出重要貢獻。
环亚平台手机版下载機構
环亚平台手机版下载建設條件
本實驗室現有科研用房約5000㎡,超過10萬元的大型儀器設備約20件,其中包括先進的日立S-4800場發射掃描電鏡(SEM)等1台,儀器設備總價值約1145萬元。配套設備還包括具有古生物化石标本1萬餘件,圖書資料4萬餘冊,建有由美國科學院D. Dilcher院士贈書的“Dilcher圖書室”(藏書6000餘冊,3萬餘單行本及雜志),德國孢粉學家R.Ashraf教授贈書及設備的“Asharf實驗室”(藏書3000餘冊,多台顯微鏡等設備),總标本庫房1個(約300㎡),分實驗室10個(古植物、孢粉、微體1、微體2、古生物教學、礦物岩石、顯微鏡室、綜合微機室、磨片室、地質标本室,總面積約500㎡),圖書閱覽室1個,學術報告廳1個(200㎡),汽車3輛等。其中,磨片室和地質标本室為2013年新建,由沈師大提供經費70萬元。
研究方向
1.基礎古生物學領域及方向
1.1 被子植物起源與早期演化:
主要研究被子植物起源的祖先類群、起源地(中心)、早期被子植物演化以及與古昆蟲的協同進化關系等;研究中重點結合對侏羅紀“燕遼生物群”及早白垩世“熱河生物群”的研究;
1.2 鳥類起源與早期演化:
主要研究古鳥類的祖先類群以及古鳥類、反鳥類及今鳥類的演化關系等;研究中重點結合對侏羅紀“燕遼生物群”及早白垩世“熱河生物群”等的研究;
1.3 哺乳動物的早期演化:
主要研究侏羅紀哺乳形動物及真獸類(有胎盤類)哺乳動物的起源與早期演化,以研究“燕遼生物群”的哺乳動物為主;
1.4 中生代恐龍演化:
主要研究白垩紀時期我國東北地區恐龍演化,特别是帶羽毛恐龍研究,兼開展新疆侏羅紀等恐龍研究;
1.5 遼甯的早期生命:
主要研究鞍山群古老地層及其單細胞生物化石,伊迪卡拉型(藍田動物 群型)生物在遼甯的存在以及寒武紀早期生物地層對比等;
1.6 遼甯及東北地區的古人類:
主要研究遼甯的“廟後山”、“金牛山”等古人類動物群,遼、吉、黑三省的古人類分布、時代、演化與遷徙以及伴生第四紀哺乳動物等;
1.7 東北亞地區中、新生代之交事件地層學研究
主要以黑龍江嘉蔭地區恐龍為代表的生物滅絕、古近紀生物複蘇及其相關的K-Pg界線地層、地質與古地理背景等研究;
1.8 中日俄“三角區”晚三疊世植物群及古地理
主要研究中國東北(吉林天橋嶺等)、俄羅斯南濱海和西南日本晚三疊世植物群及其地層對比,及晚三疊世時期上述三地區的古地理關系等。
2.應用古生物學領域及方向
2.1 化石能源(石油、煤、油頁岩等)的古生物及古環境背景
主要研究東北地區的煤、石油(包括天然氣及油頁岩)等化石能源形成 的物質來源、地質背景及分布規律等;
2.2 古生物化石保護及地質古生物博物館的建設與管理
主要研究古生物化石保護理論、貫徹落實國家《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以及古生物化石的管理等;地質古生物博物館方面主要研究博物館的内部展陳設計及博物館的管理工作等。
3.研究目标
3.1 實驗室整體學術水平的提高,産出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标志性、原創性科研成果:力争在4年(2012-2015)内,實驗室成員在Nature或Science等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至少再發表1篇論文,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再發表1篇論文,在北美古脊椎動物學報(JVP)等再發表2-3篇論文;出版專著1-2部。
3.2 力争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或省部級一等獎1項;
3.3 研究工作在本學科領域達到國内領先(或前列)和國際一流水平;承擔國家項目和企業委托重大項目的總數達到或超過50項;
3.4 培養和吸引優秀年輕人才加入重點實驗室工作。力争通過5年的努力,引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或長江學者)1人,研究生增加到20人以上,博士後3-5人。
3.5 和國外至少5所著名科研單位(或高校)及國内10所以上的著名科研院所(或高校)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合作和學術交流關系。
3.6 力争通過4年的努力,将本重點實驗室建設成為以古生物學研究為主體的、國内領先、國際知名的“國際化”古生物學研究平台和學術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