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時期的木化石除保存有木材解剖特征外,還往往蘊含有大量植物生理學及生态學信息,包括昆蟲覓食痕迹、蛀孔等遺迹化石和真菌菌絲等微生物化石。對這些礦化植物内含化石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地史時期植物與昆蟲、真菌等生物間的生态及協同演化關系。中國白垩紀木化石數量豐富、類型多樣,但以往的研究多側重于木化石的解剖學及分類學研究,在内含菌絲化石及其與植物生态關系的研究報道極為少見。
近年來,由我院田甯副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棟研究員領銜的科研團隊對中生代木化石内含真菌菌絲化石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多項新成果和發現。近期,國際地學期刊《白垩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及《地質學報》(中文版封面文章)先後報道了該研究團隊在我國東北和東南地區白垩紀地層中發現保存完好真菌菌絲化石的兩項新成果。
研究團隊在黑龍江下白垩統雲山組的松柏類木化石 “寶密橋柏型木”(Cupressinoxylon baomiqiaoense Zheng et Zhang)中發現了保存精美的化石菌絲,以複雜的網格狀菌絲體形式保存在木材次生木質部中。菌絲多見于管胞腔内,可以直接通過徑壁紋孔口或者直接穿透管胞壁在相鄰管胞間擴散。菌絲呈管狀,多平直或彎曲,常以不同角度作不規則分枝,表現出典型的鎖狀聯合(clamp-connection),顯示了現代擔子菌類所特有的特征,表明這一菌絲化石屬于擔子菌類(Basidiomycetes)。
進一步的研究顯示,黑龍江白垩紀含真菌菌絲木化石木材組織中橫切面及徑切面均可以觀察到非常典型的中間層缺失的現象,與現代典型的白色腐朽菌十分類似。因此,從木化石木材腐朽特征推斷當前真菌菌絲化石在功能上屬于白腐菌。除此之外,該研究團隊還在浙江新昌下白垩統館頭組的松柏類木化石“貝殼杉型木”(Agathoxylon sp.)中也發現了類似的具有白腐功能的擔子菌菌絲化石。
這兩項木材真菌化石的研究成果,代表擔子菌菌絲化石在中國白垩紀地層中的首次發現,豐富了我國擔子菌的化石記錄多樣性,也表明擔子菌作為分解者在白垩紀陸地生态系統中發揮着重要作用,為探究白垩紀時期森林生态系統真菌與植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
本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B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項目的資助。
黑龍江早白垩世木材中發現的擔子菌菌絲化石
黑龍江早白垩世木材中發現的擔子菌菌絲化石
浙江新昌早白垩世木材中保存完好的擔子菌菌絲化石及木材白腐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