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院簡介
环亚平台手机版下载古生物學院于成立于2010年12月,是我國首家以學院為建制的古生物學專業學院,也是目前國際上唯一的一所古生物學院。
學院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先進的教學與科研設備,并以求實創新的辦學理念引領着學院各項工作的開展,學院的建立是我國高等教育促進古生物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一個新的嘗試,在國内外将産生重要影響,學院現有教師20人,包括在職教授7人,副教授4人,講師4人,助教5人;另有兼職教授17人,含國内外院士6人;在職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13人,碩士7人。外聘兼職教師包括國際著名古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D.Dilcher院士,俄羅斯科學院M.Akmetiev通訊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V.Krassilov院士;國内兼職教授包括我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李廷棟、劉嘉麒、周忠和院士等。在職中青年教師包括日本北海道大學博士胡東宇教授、澳大利亞迪肯大學博士段冶教授以及北京大學博士周長付副教授等。
學院擁有近2000 m2的教學樓,附設我國規模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館,建築面積15000m2,以及國土資源部東北亞古生物演化重點實驗室、遼甯省古生物演化與古環境變遷重點實驗室、古生物研究所等實驗研究平台,收藏化石标本1萬餘件;配備有S-4800掃描電子顯微鏡室及4個分實驗室,以及迪爾切圖書室(Dilcher Library),收藏美國科學院迪爾切院士捐贈的6000餘冊古生物專業圖書、3萬餘冊學術論文單行本及雜志。同時還有用于教學的古生物實驗室,岩礦實驗室,構造地質實驗室及公共微機室等。
野外教學實驗基地包括遼甯本溪,北票以及黑龍江嘉蔭等多處化石産地。國外合作教學單位包括德國圖賓根大學地學院,俄羅斯聯邦遠東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阿穆爾國立大學地質系,美國東田納西州立大學生命科學系等。
近年來,學院教師在古生物學,地質學,古人類學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英國“自然”雜志,美國科學學院院刊,北美古脊椎動物學報等發表了多篇論文,首次發現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帶羽毛恐龍“赫氏近鳥龍”,迄今世界上最早的真雙子葉植物“李氏果”,中生代最早的會滑行的蜥蜴“趙氏翔龍”,以及沈師鳥、渤海鳥、盛京鳥、遼龜等重要化石,為鳥類起源,被子植物早起演化等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成果先後入選2009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和兩院院士評選的200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赫氏近鳥龍标本曾于2010年參展與上海世博會,受到國土資源部嘉獎。
學院現已于美,英,德,俄,法,比利時,韓國,印度,巴西以色列等20個國家在古生物學研究機構或科學家開展了交流與合作。近年來,先後在本溪、沈陽、朝陽、伊春等地多次主持國際古生物與地質學術研讨會,在國際上産生了重要影響。
學院古生物學專業下設古生物與演化生物學、古地理與古環境學、化石保護與博物館學、化石能源學4個方向,學制四年,學生畢業後取得理學學士學位。另有研究生10名。他們正以滿腔熱情投身于古生物學以及相關學科的學習,為實現古生物學科的“中國夢”而奮發努力。
环亚平台手机版下载古生物學院力争成為“國内一流、國際知名”的古生物學教學與科研機構,為培養我國古生物學及相關學科的優秀後備人才而努力。她的成立将為日益增長的古生物學研究,國民經濟建設,化石保護工作等輸送優秀的古生物專業人員,她不僅能為我國及國際古生物學科發展增添後繼,而且也将為我國化石保護工作的高水平的開展做出重要貢獻,一個嶄新的、朝氣蓬勃的古生物學院,正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首府-沈陽崛起。
2.學科專業特色
古生物學是地質學和生物學兩大一級學科的交叉學科,在自然科學基礎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古生物學科已有兩百餘年的發展曆史,近二十年來,由于新興實驗手段、技術方法的應用,古生物學科在多個領域取得了迅猛發展。目前,古生物學研究領域存在兩大發展趨勢,1、綜合化:本學科與地球化學、地球生物學等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在生物與環境、地史時期重大氣候和環境事件、重大生物演化事件、綜合生物地層學等方面舉得了長足進步;2、深入化:本學科諸如引入X-射線CT掃描、同步輻射等實驗手段以及支序分析、定量分析等技術方法,對古生物化石的所蘊含的意義的認識日趨深入。中國古生物學科近20年來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研究成果,先後發現了雲南澄江生物群、遼西燕遼生物群及熱河生物群等世界級化石寶庫,并在早期生命、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早期陸生植物、被子植物起源、鳥類起源、哺乳動物起源及早期演化、古人類等領域取得了多項世界級成果,中國古生物學者先後在美國Science和英國Nature等國際權威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近200篇。目前,古生物科已經我國在自然科學領域少數處于領先地位的優勢和特色學科,具有重要的國際影響力,許多中國學者在古生物學及地層學領域的國際學術組織擔任重要職務,國内先後承擔了多項大型國際學術會議。
從古生物人員需求看,由于國内古生物學科本科及研究生培養體系的不健全,傳統的石油、煤炭、地質等行業目前急需古生物專業人員;此外,近年來随着國家及遼甯省經濟社會的發展,為了滿足人民群衆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衆多自然類及地質類博物館、國家地質公園的建立以及文化創業産業的發展,都對古生物人才産生的大量新需求。此外,國家《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的建立,也為化石保護為此,加緊培養古生物專業人才和後備力量已成為學科發展及滿足社會需求的當務之急。
环亚平台手机版下载古生物學院(研究所、博物館)是遼甯省唯一專門從事古生物學研究的科研機構,目前以成為我國東北地區最大的古生物研究中心,也是我國新興的古生物學研究基地之一。目前學院的古生物學科在學科建設創新理念的引導與支持下,已經彙聚了一支優秀的科研隊伍,擁有良好的科研與教學條件,利用遼甯得天獨厚的化石資源,在被子植物起源、鳥類起源、哺乳動物起源與早期演化等領域取得了多項世界級研究成果。本學科在沈陽師範大學将得到特色發展,這不僅将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日益增長的古生物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的需要,也能為貫徹落實國家《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及古生物學等的科學普及工作輸送一批優秀的古生物專業人員。沈陽師範大學古生物學科的建設在科學研究、本科生及研究生培養、科學普及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實踐證明,在沈陽師範大學開設并發展古生物學科大有所為。
3.招生專業目錄
4.導師簡介
孫革:博士 教授,我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沈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東北亞生物演化與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監事長,國際古植物學會(IOP)執委,美國佛羅裡達大學名譽教授;《世界地質》(Global Geology)主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顧問。從事地質古生物學研究近40年,為全球早期被子植物研究做出突出貢獻。他率領課題組首次發現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遼甯古果”和“中華古果”,确認“古果屬”是水生草本植物,并提出“被子植物起源的東亞中心”假說;其論文曾兩次在美國《科學》(Science)雜志、一次在英國《自然》(Nature)雜志以封面文章發表;榮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等;成果曾入選“1998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及美國“2002年百大科學新聞”。
胡東宇:博士、教授,遼甯省古生物演化與古環境變遷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古生物學會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分會常務理事,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從事脊椎動物演化、行為和生态學研究。
迄今世界最早的具羽翼恐龍“赫氏近鳥龍”(2009年10月1日英國《自然》(Nature)雜志)和迄今世界最早的具飛行功能不對稱飛羽和小翼羽的“巨嵴彩虹龍”(2018年1月15日英國《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志)的發現,入選《2009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200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09年中國十大基礎科學進展新聞》、美國《科學新聞》(ScienceNews)雜志《2009年地球科學領域Top1新聞》和《2018年中國古生物十大進展》。成果被國際有影響的生物學教科書《Vertebrate Palaeontology》《Vertebrate Biology》《Evolution》介紹。
張宜: 博士,教授, 碩士生導師。專攻古植物及其相關學科研究,其十餘篇研究成果分别發表在《科學通報(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美國科學院院報PANS,«古生物學報»及«Terra Nostra»等核心期刊上。目前主要從事東北及華北古植物系統學與解剖學、古氣候學、古地理學和地層學研究,教授《古生物地理學》等課程。2006年獲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伍宜荪獎,2009年獲中國科學院地奧一等獎,2011年獲遼甯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二等獎。
田甯: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古生物學院副院長,遼甯古生物博物館副館長,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地質學會青工委委員,中國植物學會古植物學分會委員,遼甯省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沈陽師範大學自然資源部東北亞古生物演化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共計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SCI論文13篇,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2018年入選 “自然資源部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工程(傑青)”,“遼甯省百千萬人才工程(千人層次)”,沈陽市“拔尖人才”。
李莉: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古生物學教學院長,不僅讓學院教學秩序井然,保證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标,更是把學生的成長與進步當成自己的事。承擔多門本科、研究生課程。科研是教學的基礎與保證,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十餘篇。其中兩篇論文獲遼甯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獎。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項目一項。
劉玉雙: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古昆蟲的系統分類和演化研究。主持國家自然基金2項,遼甯省教育廳項目1項,并參與國家自然基金2項。先後共發表昆蟲科技論文20餘篇(11篇SCI收錄,第一作者9篇),并參編3本專著。
梁飛: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晚白垩被子植物的起源與演化。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1項, 主持中科院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項目1項,參與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1項。獲得遼甯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獎,一等獎1項 (第4獲獎人),遼甯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獎,三等獎1項 ,先後發表5片SCI文章。
楊濤: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05年畢業于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攻讀資源勘查工程專業,2005-2010年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研究生,師從孫革教授,從事古生代植物研究,2010年古生物與地層學專業博士畢業。現在沈陽師範大學古生物學院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主要研究中國晚古生代安加拉植物。先後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十餘篇文章。
趙明勝: 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4年6月畢業于成都理工大學,獲“構造地質學”博士學位。2014年10月至今任職于沈陽師範大學古生物學院。主要從事沉積學和構造地質學的教學及科研工作。研究領域立足于塔裡木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及四川盆地,先後在國内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論文11篇,先後主持包括遼甯省科技廳、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在内的科研項目6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
馮玉輝:博士,碩士生導師,2016年畢業于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礦産普查與勘探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盆地油氣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現為沈陽師範大學古生物學院講師,主要承擔結晶學與礦物學等基礎地質教學工作。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省部級及橫向課題共十餘項。共發表論文16篇,其中SCI期刊7篇,EI期刊6篇,核心期刊3篇。
譚笑: 博士,講師,碩士生導師,2018年12月畢業于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獲“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博士學位,并于博士期間(2016-2017)由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聯合培養(古植物方向)。2019年1月至今于沈陽師範大學古生物學院任講師。2020年入選“遼甯省百千萬人才工程(萬人層次)”,2020年獲沈陽市高層次人才認定。主要從事古植物學及孢粉學的教學、科研及科普工作,先後在國内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8篇(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論文3篇),國際會議論文摘要8篇。先後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遼甯省科技廳博士啟動基金項目等在内的科研項目3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